調制傳遞函數—MTF的原理是什么?
在光學領域,調制傳遞函數(MTF)是衡量光學系統性能的關鍵參數之一。它不僅能夠反映光學系統的成像質量,還能指導光學設計和優化。本文將深入探討調制傳遞函數的原理,以及如何通過不同的方法來測試和評估MTF。
首先,直接先看看真正的調制傳遞函數(ModuleTransferFunction,MTF)在光學上的定義:光學傳遞函數(OTF)的絕對值被稱之為調制傳遞函數(MTF);OTF的相位被稱之為相位傳遞函數PTF。
因此,理論上要先去計算OTF,才能得到MTF。OTF怎么計算?這個會涉及到傅里葉光學上的知識,是利用點擴散函數(PSF)或線擴散函數(LSF)的傅里葉變換來推導出OTF,包括光學設計軟件CODEV 或 Zemax 也是利用軟件追跡光線得到PSF再進行Fourier變換將空間域轉換為頻率域從而得到MTF。示意圖如下:
以上是真正的MTF,大家就想問,要測MTF,先得測OTF,要測OTF又得先得到PSF或者LSF。對于純人工晶狀體來說,可以通過標定的十字線經過人工晶狀體后再由若干個圖像傳感器(CCD)來進行十字線的采集,這個其實就是在模擬線擴散函數LSF了,因此測試得來的MTF就最直接反映真正光學上的MTF。那么對于眼睛整體來說,只能基于圖像來測試,目前基于圖像的“MTF”測試最常見的就是 “ 線對對比度方法” 和 SFR 空間頻率響應方法,知道每種方法大致原理的很快就能理解哪種方法最接近 MTF 的理論定義方法。但是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,SFR方法也需要看采用什么樣的SFR算法,不是隨隨便便用個“SFR” ,這里面還是蠻有講究的。比如現在很多人直接用網上開發的mat3 或 mat2 版本的算法直接計算來用于測試,這其實是有些問題的,它不能用于指定量化的標準。MTF常見的幾種測試方法: 1. 大家最為熟悉的ISO12233老版本chart,就是看多少條線的那個chart,可以說就是基于此種方式。嚴格來講,這種方法稱為對比度傳遞函數CTF 更為準確,不應該叫做MTF。因為它實際上計算的是對比度,和上述的MTF理論方法是不一致的。但是此種方法的優點就是簡單,算法也簡單。但缺點就是只能測試單一頻率下的對比度,對測試環境要求非常高,比如光源亮度的變化,曝光的變化對結果有較大的影響,數據精度穩定性得不到保證。
2. 西門子星圖,這種方法雖然能通過放射狀不同頻率的線條來模擬得到MTF(針對頻率)。但是呢,缺點也很明顯,每個宮格占用較大區域的取值范圍,也就是說測試的是某一大片區域的清晰度情況,對定點測試能力明顯不足;還有個缺點就是沒有方向性。但是圖像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清晰度是不一樣的,因為人工晶狀體在設計時MTF就有切線和矢狀之分,人工晶狀體光學面的像散問題造成不同方向上的清晰度不一致,此星圖方法不能很好反映此種問題。
拓普康的KR-1W視覺分析系統用的就是切線及矢狀MTF分析。
而iTrace則使用的是單一線條表示MTF。
3.SFR (SpatialFrequencyResponse,空間頻率響應)
這才是我們推薦的方法,可以是制定管控的量化標準,我們強調一定要原始圖像上,因為雙圖像信號處理器(ImageSensorProcessor,ISP)對其有很大的影響, ISP其實只是提升銳度而非清晰度。管控好原始數據,就不會存在問題,因為一致性問題來自于硬件而非算法。SFR 大致原理如下:– 每行對邊界數據進行求導累積組合成一個單一的數據,這個數據就是模擬的線擴散函數– 對結合的線擴散函數數據進行傅里葉變換,即為SFR。
從以上的各個方法的概述來看,最能模擬光學上MTF測量儀的方法就是SFR。
通過上述分析,我們可以得出結論,調制傳遞函數(MTF)是光學系統性能的重要指標,它能夠全面地反映系統的成像質量。在實際應用中,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法至關重要。SFR方法因其能夠提供量化標準和對原始數據的管控,被認為是模擬光學上MTF的最佳選擇。然而,無論是使用ISO12233標準、西門子星圖還是SFR方法,都需要考慮到測試環境、設備精度和算法選擇等因素,以確保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隨著技術的發展,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先進的測試方法出現。
▍最新資訊
-
光的方向調控專家—偏振片的基礎原理和實際應用解析
在光學領域中,偏振片就像一位專業的“方向調控師”,能精準控制光的振動方向。從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到日常生活中的顯示設備,它的應用無處不在。本文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,帶您了解偏振片的工作原理、類型特點和實際應用,為您提供實用的光學知識指南。
2025-06-20
-
摻鉺鎖模光纖激光器中孤子倍周期現象的新發現:同相和異相振蕩的奧秘
鎖模光纖激光器就像一臺精密的"光脈沖工廠",能產生極短、能量極高的光脈沖,在通信、芯片制造、生物成像等領域大顯身手。但它有個棘手問題:輸出的光脈沖有時會"節奏混亂",這種不穩定性雖然影響性能,卻也藏著有趣的科學現象——比如"倍周期分岔",即光脈沖的變化周期突然變成原來的兩倍。
2025-06-20
-
如何通過鏡頭光圈優化實現視覺成像質量的科學提升?
鏡頭光圈作為相機光學系統的關鍵組件,其功能等價于人眼瞳孔的光線傳導機制。該結構由金屬葉片組合而成,通過調節開口直徑實現對入射光量的精確控制。從物理原理來看,光圈數值(即fstop)與實際通光孔徑呈反比關系——例如f/2.8的光圈直徑是f/16的4倍,這種分數表達體系常因認知慣性導致理解偏差。若以幾何模型闡釋:fstop數值可視為通光孔徑與鏡頭焦距的比值,該參數直接決定單位時間內抵達圖像傳感器的光通量,進而影響成像的亮度閾值與景深范圍。
2025-06-19
-
波的干涉探討:為何普通光源也能實現干涉現象?
在光學研究領域,激光因高相干性形成的穩定干涉圖樣早已為人熟知。然而令人困惑的是:既然相干光通常被認為僅存在于激光等特殊光源中,為何采用普通光源(如白熾燈、鈉光燈)依然能夠完成干涉實驗?這一現象背后蘊含著波動理論與光學原理的深層奧秘,需要從波的疊加本質、光源發光機制及物理實驗設計等維度展開系統分析。
2025-06-19